欢迎访问环球CEO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3·15风险提示丨“减免债务”的陷阱,为何越来越多?

发布时间:2025-04-28 00:00分类: 社会 浏览:118评论:0


导读:近几年,黑灰产猖獗,打着“反催收”“债务减免”“维权”等幌子对客户进行忽悠,利用金融消费者对银行机构业务不熟悉、急于减免债务的心理,通过媒体渠道怂恿客户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行政诉讼...

近几年,黑灰产猖獗,打着“反催收”“债务减免”“维权”等幌子对客户进行忽悠,利用金融消费者对银行机构业务不熟悉、急于减免债务的心理,通过媒体渠道怂恿客户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行政诉讼,以不实或夸大的举报内容、虚假的证据、苛刻的协商条件作为谈判筹码对银行施压,形成了“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恶劣风气。

实际上,黑灰产常规操作是先向消费者收取一部分所谓的“维权费”,其实大部分是在广撒网赌银行让步的概率,一旦所谓“维权”成功,再向客户收取银行让利金额的30%-50%不等的费用,如果没有成功就先忽悠客户等一等,一旦银行对消费者起诉后便销声匿迹。不管所谓的“维权”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不影响黑灰产收费,赌赢了还能再收取一笔费用。由此可见,“维权”机构通过忽悠消费者先支付费用,事后通常悄然“跑路”,从而误导了一批消费者。

案例


某银行客户张**逾期近2万,2024年4月向监管单位反映与银行协商分期还款,但银行方不同意,故进行投诉要求银行协商还款。支行拨打预留电话后非本人口音接听(疑似黑灰产人员),对协商还款态度不明,银行请其转达通知消费者本人到网点处理自身所欠款项还款事宜,但客户本人一直未出现,银行多次拨打其预留电话无人接听。

2024年5月初,客户张**再次通过第三方向监管单位反映与银行协商分期还款,但银行方不同意,故进行投诉要求银行协商还款。银行后续寻求与张**见面确认还款方案,但一直无法与客户本人取得联系,5月底张**再次通过第三方第三次投诉相同事项。由于客户自身还款意识明显欠缺,此后,客户张**被银行起诉,最终,客户将逾期欠款及利息全额结清。

据客户本人透露,自己逾期后找人帮自己与银行协商还款,被收取费用2000多元,但是自己最后还是被银行起诉,联系收费的人员对方目前失联。银行向客户说明客户本人从未主动与银行联系沟通还款事宜,多次拨打预留电话无人接听,还款意愿明显缺失,最终被起诉。

综上,不难看出黑灰产的运行模式存在高度欺诈客户维权费用的情况,通常处于消极等待,其对消费者的所谓“减免债务”需求是收费为主,造成客户两头损失,还耽误了与银行宝贵的协商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