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报喜不报忧”的人,独自扛过哪些委屈?
发布时间:2025-02-09 17:30分类: 无 浏览:388评论:0

“不用担心,我这儿什么都挺好的。”
“我身体好着呢,你也要注意身体。”
“你放心,我都知道。”
……
这大概是成年后和家里人打电话时,彼此最常说的一些话。然而,转身挂了电话,摆在眼前的现实却未必“都挺好”。
报喜不报忧,似乎成为了当代年轻人与家人相处的普遍模式。
说到底,我们究竟为什么“报喜不报忧”呢?

▲ 《一切都好》剧照
01
期待互相理解,
但找不到合适方式
有的子女则是因为长期处于被父母督促、审视和施压的家庭模式之下,对父母分享的内容自然也变得更加小心谨慎。
02
渴望互相陪伴,
但害怕成为负担
事实上,报喜不报忧的父母,并不比子女少。
36岁的四川女孩旎旎和父母分隔异地。每次打电话给父母,问“钱够花吗”“身体健康吗”“家里需要添置什么吗”,父母的回复永远是“够了够了”“家里都挺好的”。
直到某次在外出差的她,顺路回到探望,撞见家里紧锁的大门,才从邻居口中听闻父亲摔倒住院的消息。
得知真相后,慌忙赶去医院,看着父亲躺在病床上憔悴的模样,母亲在病房忙活的蹒跚背影,她泪流不止。
面对远在异乡的女儿,父母害怕说出来会影响她的生活,耽搁她的工作,给她造成麻烦。
所以出了这么大的意外,他们也选择闭口不说。

所幸检查结果并无大碍,但旎旎仍对此感到后怕。毕竟父母年纪大了,一旦身体出什么问题,难免会埋下许多健康隐患。
从那之后,不管父母电话里说再多“没事儿”,她也仍然会抽空多回家看看。
她清楚,父母往往碍于情面,害怕在子女面前暴露自己的脆弱;碍于距离,担心子女为此长途劳碌奔波。
与之相反的是,子女感念父母多年的体恤,懂得自己缺失的陪伴,所以更渴望能有机会照顾父母的生活,解决父母的忧思。
身份或地域或许会限制爱的表达,但对父母的那份爱,从未消失。

既然父母和子女都深沉地爱着彼此,不妨试着让爱有更多的出口,让对方获得情感上的安心和放心。
与其报喜不报忧,隐瞒生活的真相和忧虑。
不如表达内心的感受和需求,让父母和子女都能得到那份“被需要”的参与感与温情。

相关文章
- 运达股份(阿拉善盟)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首台机组下线投产 “沙戈荒”逐绿再焕新动能!
- ICICLE于巴黎时装周发布工坊系列
- 3.15 | 中国银行保险报:大童保险服务发布《2024年度好赔服务报告》 累计输送赔款超21亿元
- 第九届中国基层呼吸疾病防治学术会议——聚焦基层呼吸,北京远大九和药业传播基层慢病管理最强音!
- 英雄游戏2025届春季校园招聘全面开启!
- 【招募令】重汽王牌141度大电量轻卡营销网络招募启动!
- 万里征程且看风光无限
- 美团发布2024年Q4及全年财报:一起更好,Better Together
- “人生一逆旅,万古同舟客”历史纪录片《人间惊鸿客》优酷首播 走进古代文豪的“不得”与“失去”
- 寄港澳台0元起寄了?!!速来薅羊毛!!
- 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