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环球CEO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正文

为什么《了不起的食物》能请动“半个”营养学界?院士天团亲自操心你每一口饭!

发布时间:2025-07-04 11:43分类: 健康 浏览:49评论:0


导读:你是否想过,我们日常吃下的每一口饭,可能藏着拯救慢性病危机的钥匙?中国首部营养食疗纪录片《了不起的食物》,用科学的力量掀开了“厨房里的健康革命”。而这场革命的背后,是一群顶尖专家的...

你是否想过,我们日常吃下的每一口饭,可能藏着拯救慢性病危机的钥匙?

中国首部营养食疗纪录片《了不起的食物》,用科学的力量掀开了“厨房里的健康革命”。而这场革命的背后,是一群顶尖专家的集结——他们不仅是营养领域的“天花板”,更是推动全民健康认知升级的中坚力量。

| 集结营养领域“天花板”专家

从中国唯一营养学院士到医院专家,从高校学者到资深营养师,《了不起的食物》的专家阵容堪称豪华。


院士


陈君石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


医院专家


孙建琴

华东医院营养科主任 上海市食疗研究会副理事

葛声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营养科,中国营养学会糖尿病营养分会主任

沈秀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华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陈晓蓉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中医科主任

陈胜芳

上海市曙光医院营养科


高校专家


王燕芳

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原副所长

范志红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营养与食品安全系教授

郑琰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洪尚宇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营养师


于仁文

北京营养学会老年营养分会常委

这些名字背后,是无数日夜的科研攻坚、数万病例的实践积累,更是对“食物即药物”理念的坚定信念与执着坚守。

| 使命驱动:让食物的力量被看见

是什么让这些营养学大咖齐聚?答案藏在一代代营养人沉甸甸的使命中——让食物的力量被看见、被理解、被运用

饮食,看似简单,却关乎国民健康的根基。然而国人普遍存在的营养认知不足,一直是困扰营养专家们的难题。王燕芳教授痛心指出:“这十年,我们看到了(不合理的)营养的变化,膳食的变化,为老百姓带来的就是各种慢病。”

主食:粗粮吃得越来越少↓

动物性蛋白、油脂摄入越来越多↑

慢性病在我国导致了重要的人群疾病负担[1-2]。以往西方人群研究证据显示,吸烟、过量饮酒、体力活动不足、不健康的膳食习惯肥胖等行为生活方式问题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主要慢性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4]。行为生活方式具有可改变性,通常作为慢性病以及预防的切入点。血压、血脂、血糖等慢性病的生物学危险因素亦可通过行为生活方式干预改变[5]

在“每10秒就有1人因饮食相关疾病死亡”的严峻形势下(WHO数据),专家们用一个个严谨的科学实验向大众传递:对抗慢性病最有效的“医疗设备”,可能就在我们的餐盘中。

  • 葛声团队的糖尿病饮食试验,展示了科学配餐前后血糖变化的显著差异;

  • 沈秀华团队的脂肪肝干预研究,证明了科学饮食可以不同程度上改善脂肪肝。

  • 王燕芳团队通过一项中国心脏健康饮食研究,证明了膳食作用真的就像降压药一样,研究结果支持“食物就是药物”。

| 营养食疗的挑战与曙光

纪录片背后,是营养学界的集体焦虑,也折射出当前营养领域的现实挑战与曙光:

误区:陈晓蓉指出,“临床上碰到最多的误区,就是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吃。”比如,肿瘤患者不吃鸡,高脂血症不吃蛋......这些错误认知正在制造新的健康危机。我们需要的是科学搭配,而非盲目忌口。

任何一种营养素的缺乏,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孙建琴在纪录片中指出,肌少症就是由于蛋白质摄入不足,而要治疗和预防肌少症,就要靠营养食疗和运动。

华东医院营养科主任、上海市食疗研究会副理事孙建琴

挑战:营养支持资源不均(如医院营养科力量有限)、科学知识普及与大众实践之间仍存鸿沟。范志红指出,医院的营养科可以解答很多问题,但是资源有限,公众可以积极寻求专业社会营养师的帮助,进行饮食干预,预防慢病。

出路与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餐桌革命”,从追求“吃饱”转向追求“吃对”。如今“抗炎饮食”等科学饮食模式不再是小众概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食物标签,了解食材搭配,这标志着健康意识的觉醒正从个体向家庭、社会层面扩散。

纪录片中调节脂肪肝、血糖、血压的“处方”,用的都是家常食材。这清晰地告诉大众:真正的健康密码不在食材的贵贱,而在于科学的搭配。健康,就在你我的每一口饭菜里。当千千万万的家庭开始实践“吃对”,其累积效应将是对抗慢性病最强大的“全民处方”。

| 从认知到行动,让“食物力量”惠及更广

这部纪录片是一次科学知识的深度普及,更是一场健康生活方式的强力倡导。它提醒我们:每一口食物都与健康紧密相连。科学饮食绝非“小题大做”,而是对自身和家人健康最切实的负责。当国家顶级的专家们都在为我们的“一日三餐”倾注心血时,我们更应重视营养,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认知的转变只是第一步,将科学的营养知识转化为每日可执行的、个性化的健康饮食方案,才是战胜慢性病的关键。 正如纪录片中高丽萍所说,“慢病患者确实要尽快地去改变饮食方法,但是如果用统一的大众化的饮食,可能是不太合适的。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是不一样的,那么每个人身体的受损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你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饮食才可以。”

面对日益庞大的慢性病人群和追求健康生活的家庭,专业社会营养师的角色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这也是长轻一直在持续深耕的领域,长轻一直致力于成为连接营养科学与大众日常餐桌的桥梁。我们相信,通过专业的营养师服务,能让更广泛的人群受益于“食物力量”,有效管理体重、预防并改善慢性病,最终实现“吃出健康,吃出幸福”的美好愿景。

图片粉丝福利:若您想观看《了不起的食物》完整版,可以添加长轻福利官-笑笑老师免费获取~另外,有其他福利活动老师也会第一时间发给大家!长按海报2s扫码添加↓ ↓ ↓
图片

开始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永远不嫌太晚。点击下方加入长轻,营养师带您开启科学“吃对”之旅,让每一餐都成为健康的基石↓↓↓

参考文献:
[1]Zhou M , Wang H , Zeng X ,et al. Mortality, morbidity, and risk factors in China and its provinces, 1990-2017: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J]. Lancet, 2019,394(10204):1145-1158. DOI: 10.1016/S0140-6736(19)30427-1 .
[2]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8[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 19 .
[3]Benjamin EJ , Muntner P , Alonso A ,et al.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19 update: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 Circulation, 2019(139):10-56. 528DOI: 10.1161/CIR.0000000000000659 .
[4]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Diet,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ncer:a global perspective[M]. Continuous Update Project Expert Report. 2018
[5]庞元捷, 余灿清, 郭彧, 吕筠, & 李立明. (2021). 中国成年人行为生活方式与主要慢性病的关联——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证据.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42(3), 7.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学习更多营养知识

标签: